百度贴吧 别贴了金钱掉了节操
这两天,一件关于“百度贴吧”的负面新闻,在网上引起众多网民的强烈关注与愤慨。
事情是这样的: “百度贴吧”是百度公司旗下的一个产品,可以让不同圈子的人建立属于自己圈子的“贴吧”,探讨各自关心的话题。
于是,一帮关心血友病这种遗传性基因疾病的病友,便开设了一个“血友病贴吧”,在上面分享自己的经验与心得。
可令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,这两天他们震惊地发现,他们的贴吧竟然被一个名为“血友病专家”的帐号接管了,之前的“吧主们”失去了管理员的身份。更令他们担忧的是,在这个“血友病专家”列出的专家名单中,他们还发现了曾经被媒体曝光涉嫌“非法行医”的一位血液专家….
换句话说:在人命关天的医药领域,百度贴吧通过承包的方式,放进来了一批资质存疑的医疗机构和个人。
舆论汹涌,百度今天也正事发布声明,“停止一切病种类贴吧的商业合作”,引入有权威资质公益医疗组织担任贴吧吧主。
在中国互联网的历史里,百度是个绕不过去的坎。这样的一家很大又很有钱的公司,它控制着流量,很多人直接或者间接的依靠它生存,人们恨它、离不开它但又不敢得罪它。过去人们总是批评百度的竞价排名之恶,但卖这些疾病相关贴吧运营权是比竞价排名更恶劣的行为,堪称恶中之恶。
百度的竞价排名历史悠久,已经被太多人骂过了。贴吧可不一样,它本来是患者病友们自己组织的社区,患者交流经验、分享治疗信息、互相鼓励,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。如果你常看美剧,应该会有印象那种“AA互助组织“,就是大家围成一圈,互相讲述自己的痛苦经历。在西方国家,这是患者们非常重要的心理支援方式,在中国,线下的活动少,线上活动多,类似血友病这种贴吧某种意义上承担了这种职责。
弄清楚这件事之后,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百度把贴吧卖掉的行为是如此之恶,这就就好像大家围成一圈,正在述说自己的疾病的痛苦,这时候活动的组织者说,你们不用这么痛苦的,我认识一个专家,治这种病很厉害,不用手术药到病除,我就是这么治好的。在这种情况下,患者们非常容易相信他,本来就是一群接近绝望的人,抓住一丝希望做为救命稻草完全不奇怪。可惜信了之后只有一个结果,就是被骗。如果只是一次骗点钱倒也算了,但实际情况是骗子总要长期控制住患者,源源不断的赚他们的钱,最后患者因此耽误了治疗,这就不是骗钱的事,而是人命关天了。血友病吧一点也不孤独,他们也不是第一个被卖掉的贴吧。根据知乎网友的整理,包括血友病吧、甲亢吧、牙齿吧、不孕不育吧、股骨头坏死吧、牛皮癣吧、帕金森吧、高血压吧、白癜风吧等等,其中的一些病种,不乏现有医疗条件下难以根治的疾病。
被卖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类:
野鸡医院承包型
「专家」承包型
广告平台承包
网站承包型
写道:将近 40% 的热门疾病吧已经被卖,而大多数用户都会通过百度搜索医疗信息甚至完全信任这些信息,除了说厚颜无耻之外我却发现自己真的无能无力。
另一位网友也谈到,「早就发现了这些问题,这些疾病都是顽固 / 难治性疾病,有些又涉及隐私,在公立医院诊疗未必满足合理预期,若是被欺骗维权时也难以开口。」
也许,你会说,我很小心,不会受骗。但你想过你的父母、或者那些对互联网还不怎么熟悉的亲朋好友吗?如果你的父母得了一个罕见的疾病,而你对此一无所知,那么你做的第一件事情,是不是百度?如果你自己身体不适,在去医院之前,你做的第一件事情,是不是百度?
在信息不对称的今天,这就是一个根本绕不开的黑洞。
百度这家公司倒是有一点好,凡是被大家注意了、媒体跟进了,他们就会说"我们已经着手调查,如发现问题属实一定改正"。这样的“改正”,百度做了很多次,比如:
……
· 这一次百度也立即改正:
2016 年 1 月 12 日,百度公司正式对外宣布,百度贴吧所有病种类吧全面停止商业合作,只对权威公益组织开放。
此前一天,专注血友病防治的NGO组织“血友之家”已经接受百度贴吧的邀请,成为血友病吧的新吧主。
据悉,目前,百度已经与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、天使妈妈慈善基金会、罕见病发展中心、北京血友之家罕见病关爱中心、爱佑慈善基金会、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等公益组织达成合作意向。
动机
这是一种商业模式并没有错,任何企业都以追求盈利为天职。但就这件事本身而言,从百度自身的做法也可以看出,是一种“认错”的态度。
事实上,这并非百度首次陷入公关危机。2008年和2011年,央视就曾用长篇报道的方式,曝光百度自身“竞价模式”中可能存在的虚假广告问题。8年过去了,百度再次在同一问题上站到了风口浪尖。
如果追问百度“出售贴吧”或者说“承包贴吧”的动机,其实质无非逐利二字。2015年第二季度、第三季度的百度财报已经显示,百度的营收规模、利润规模在BAT三巨头中均为垫底,且一路走低;而在纳斯达克的资本市场上,百度的股价更是多次“跳空”,最新的数据显示,百度的市值大约为592亿美元,而相应的阿里、腾讯则是1778亿美元、1653亿美元,几乎不在一个量级。
PC时代独霸流量入口的百度,在移动互联网领域转身较慢的症状正在逐渐凸显。因此,最贴近移动社交概念的“贴吧”,便成了变现的动力——其实,早在此次病种类贴吧事件发酵之前,诸如“小说吧”等兴趣类贴吧已经被出售并被广告占据,而前段日子的“舰娘”游戏贴吧也同样经历了出售-粉丝爆吧的场景。从资本的逻辑来说,毕竟,贴吧本身就是一个垂直类兴趣社区,其社交和变现的想象空间本就很大。
而百度最大的盈利收入——广告当中,医疗类同样是他们“不能放弃”的一个品类。在去年10月底的一个场合中,百度新兴业务对外合作总负责人李政就表示,医疗健康在百度收入中的占比已经达到了35%的。他说的另外一句话是:“虽然之前的商业变现模式广受诟病,但医疗仍是百度输不起的行业”。
百度要生存,这无可厚非。然而总有一些你不能触碰的东西,总有一些地方你需要留有余地,总有一些事物你需要心存敬畏。比如生命和疾病。此谓之道德。
危机
知乎上有一个帖子叫“说说你为什么离开百度”,里面许多回答不约而同地提到,百度正在从以技术、人文关怀为主,变为层级分明、业绩考核取向严重和人际关系复杂的公司。但这似乎都不是根本的危机所在。
有一段话说,同样是十几年前创业起步的两家搜索公司,现在在做量子计算机、太空舱等可能改变人类未来的事业,而百度则依然依靠着竞价机制获取巨大利润,但同样,就如同调侃的那样,像是贴满“小广告”的电线杆。
话虽然糙,但道理并不算完全的粗糙。造成今天局面的一部分原因当然是缺乏竞争、一家独大,但事实上,在谷歌存在于中国的时间内,从技术上说,百度的中文搜索功能确实强于谷歌;而百度的盈利模式,又显然不是同谷歌竞争催生的产物。但缺乏竞争的确暴露了百度的深层次危机:对用户体验重视不够。这体现在很多层面,无论是用户对搜索结果的不满意,还是周鸿祎和百度打官司时状告的“流氓软件”、“捆绑安装”,都是如此。
声音
人民日报批评百度:如此招商是杀鸡取卵。央视评论一再相劝,“眼睛盯着现金,就会忘却社会责任,在市场竞争中迷失自己”,“百度不要为五斗米折腰”——这已经是同类评论中比较温和的措辞。
道德批评之外的也有法律问题,权利问题。南都社论更关注百度贴吧被卖带出的个人数据安全问题。“百度在设计贴吧平台时所留的一手,即要求所有贴吧建立者、发言者无条件让渡自己的内容版权给百度官方,这会让百度获得合同意义上的贴吧内容所有权。”“百度先是贩卖贴吧,继而又表示要引入权威医疗社会组织,前后态度看似180度大转弯,实际上始终握紧了对贴吧的所有权。”
还有一种批评涉及搜索企业的生态和由此带来的价值方向——卖吧是百度“竞价排名”做法的顺势延伸,是其多年来“野蛮生长”和“豪强做派”的自然表达,只不过,此次已经达到了用户耐受性的极点。
被卖贴吧出现大量广告
更细致和专业的批评还有很多,这里概述难以穷尽。但若细究起来,其实都有着共同的基本面,即,百度是现有规则不固定的市场环境塑造的企业,是法治规则、商业伦理弱小而官方影响强大的环境造就的典型之一,其在业内的地位的上升,又反向加剧了这种规则不固定性。它被批评的成长史,以及在卖吧一事上透漏出的诸多特点,也只是中国式企业的生存哲学在互联网上的延伸。
下面这段是知乎里的一个回答,在互联网发展如此之快的今天,这件事和每个人有关。所有人,包括你,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依赖着科技,我们没有选择。你今日不发声,明日就没有人为你发声。
当它们卖舰娘吧时,我保持沉默,因为我不玩舰娘。
当它们卖钢琴吧时,我保持沉默,因为我知道有专业的论坛。
最后它们终于对疾病吧下手了,茹毛饮血,敲骨吸髓地吃起了人。
——知乎匿名用户
思考
如果一个用户通过百度搜索某些关键词,结果出来的是竞价比较高的虚假广告,之后受骗,如何通过法律的手段去维权?百度在其中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?
同样令人反思的是:为什么这一次爆发问题最严重的是病种类贴吧?
其中自然折射出的是看病难的问题。在百度自己的分析中,正是这样的背景,使互联网+医疗可以准确地切入市场的痛点:医疗信息数据不对称、医疗资源不均衡、线下医疗体验差、诊后医生和患者失联、患者长期健康管理不健全等等。
同样,百度这一互联网巨头的危机,同样是中国式商业的危机:如果一个国家的互联网龙头企业都没有在引领创新、改善未来方面做出更多探索,而是与中国传统商业中可以说最“沉渣”的模式(小广告、虚假、出事之后在媒体投放广告进行公关等)勾连在一起的话,那么中国的创新、创业的希望又在哪里?
希望这是危机,也是契机。在这个意义上,百度的危机不可能只通过引入来解决,整体要反思的事情还有很多。